近年來,必贏官網利用學科優勢,以創新教育為抓手,采取多項措施狠抓學風建設,效果明顯,得到學校主管部門和兄弟院系的好評。為此,學校專門編發了以《437bwin必贏國際官網以創新教育為抓手大力推進學風建設》為題的簡報,專題介紹必贏官網學風建設的好做法。
附《437bwin必贏國際官網以創新教育為抓手大力推進學風建設》全文:
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437bwin必贏國際官網積極利用學科優勢,從營造創新實踐氛圍入手,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資源,大力開展創新教育,學風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15年,學院本科生獲得了全國首屆“互聯網+大賽”金獎、全國首屆“青年APP大賽”第一名等多項大獎。
完善三種設計,營造“愿學”的氛圍。一是完善學風建設總體設計。組織相關專家對學院學風建設進行專題研討,制定總體規劃,出臺《加強本科生考風、學風建設的規定(試行)》、《關于舉辦本科生學習競賽系列活動的通知》等文件,對學生的學習、生活、考試和競賽等行為進行規范和引導,完善了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劃定了不可逾越的學風紅線。二是完善創新教育制度設計。經過實踐探索和充分調研,出臺一系列鼓勵創新實踐學習的制度,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面對電腦,“宅”在宿舍的特點,以提高業余科研活動覆蓋面為目標,引導學生走出寢室,進入實驗室,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引領方向。三是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計。學院將校園文化活動與專業創新性學習結合起來,設計了以“E文化節”為統領,包含講座論壇、程序設計、網頁制作、APP開發、技術交流等內容豐富的系列校園文化活動,不斷增強學院創新學習氛圍。
構建三個體系,夯實“能學”的基礎。一是構建學生創新教育培養體系。在依托“弘毅學堂計算機班”和“卓越工程師計算機班”開展面向科研和面向工程的拔尖人才培養的同時,下大力氣在全體學生中實施創新教育的分階段培養。在新生中實施“大學生年度創新計劃”,鼓勵學生自主命題開展研究;鼓勵二、三年級學生加入IBM俱樂部、微軟俱樂部、ACM協會等科技社團,并組隊參加業余科研立項和科技競賽;鼓勵四年級學生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在確定推薦為免試研究生以后,組織學生提前進入導師課題組。不同階段有不同培養目標,同時又相互聯系、環環相扣,為學風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構建創新指導隊伍體系。學院集合優勢力量組織了常設的學生學科(創新)競賽教練團隊,為本科班選配了責任心強、科研能力突出的班級導師和燭光導航師,指導學生的業余科研和競賽活動。如首屆中國青年APP大賽冠軍作品“圖樣APP”有效利用了肖春霞教授關于計算機圖形學的研究平臺,董文永教授組建了專門的ACM實驗室,專門用于各類程序設計大賽的訓練和比賽。三是構建創新指導業績考核體系。學院鼓勵教師投身學生科研活動和競賽指導工作,為指導學生競賽的老師計算工作量,并在獲獎后減免相應的教學科研任務,在評優評先和職稱評聘中對金牌教練們進行政策傾斜,學院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專業課教師積極參與指導本科生業余科研和競賽活動。
借力三類資源,拓展“善學”的空間。一是借力教學改革項目。近兩年來,學院借助省、校、院三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投入經費20余萬元,支持本科生競賽指導、本科生業余創新、本科生創業實踐等各類項目近十項,有效提升了創新學習的指導和實踐能力。二是借力通識課平臺。學院利用學校通識課平臺開設了《大學生創業》等課程,采取課堂教學與課下指導相結合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并明確要求該課程的結業形式是組成四人一組的虛擬創業團隊并撰寫創業計劃書,每輪課程下來,都能孵化出十支左右的創新創業團隊。三是借力優秀校友資源。學院加強與創業成功校友的聯系,邀請他們來院現身說法,指導學生創新實踐,近年來,知名校友小米總裁雷軍、天源迪科公司總裁陳友、華為公司副總孫祥勝等多次回學院宣講自己的創業歷程,在學生中引起強烈反響;另外,通過校友們設立雷軍獎學金、天源迪科獎學金、名師獎學金等,引導和支持學生創新創業。
2015 年,學院本科生參與各類競賽600余人次,100余人次獲國家級校級科研立項,24項成果獲國際國內大獎,發表科研論文23篇;學院還以一批專業素質突出、品學兼優的學生為中心組建了一系列以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智能汽車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團隊,學院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創新氛圍濃厚。